,非遗分类保护与文化传播带建设。2004年开始,我国建立了以项目制保护为核心的非遗保护制度。根据非遗分类,每一类都包含了很多项目,而每一个项目也对应着不同级别的代表性传承人。但是,项目制保护有一个缺点,那就是往往会把一个完整的文化拆分成不同的项目。于是,我们后来又提出了补救性措施,即非遗的整体性保护。其具体抓手就是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,在一个空间中来进行保护。
在此基础上,我们更应该提倡分类保护。比如,茶是一个类别,我们对茶这一类别进行保护时,不能局限于一个地方,而是要覆盖大江南北各个茶叶产区,把不同的空间、地域串联起来,形成一个横向的保护领域,进而加大整体的保护力度。要知道,茶的串联能力是非常强的,在古代就已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物,在今天依然可以起到联系国际的作用。也就是说,我们可以以茶为媒,讲好中国故事,牢牢把握住文化传播带建设这一重要抓手。事实上,在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,全国各地的非遗保护部门组织了大量活动,就已经体现出了分类保护与文化传播带建设的理念。下一步,我们可以在国内推动以茶为核心的文化旅游路线的形成,在国际上推动以茶为核心的文化交流,发展国际文化旅游产业,最终以乡村振兴为落脚点,拓宽乡村建设的新思路。
第二,区域性整体保护。以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抓手,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多年来一直在推动这一理念的落地。在此基础上,开云下载我们应该以艺术聚集为新理念,进一步推动区域性整体保护的发展。艺术不是天然被分门别类的。也就是说,在自然的社会生活中,不同门类的艺术通常是聚集在一起的。以此为基础,我们也更容易理解古代技艺的发展趋势以及当代艺术发展的新趋势,比如笔墨纸砚尽管是不同的技艺,但聚集在一起就融入了文人画的大类。皮影戏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。有人写剧本、有人刻皮影、有人表演、有人奏乐、有人唱戏,尽管平时是分开的,但他们都聚集在一场皮影戏演出中。所以,皮影戏作为一个艺术的品种,也是多种艺术的聚合。同理,狮舞也聚合了武术、舞蹈、音乐、节庆美术。
此外,多门类艺术也可以在时间、空间、产业等多个范畴中聚集。比如,某一个节日就能聚集众多不同门类的艺术,像是大凉山的彝族人就会在节日里唱歌、比美,所有的姑娘都会盛装出席。在专业场馆出现前的古代,多门类艺术的空间聚集大多是在庙宇、宗祠、宫殿、府邸、园林等地方。
从艺术的角度上讲,非遗整体性保护的典型案例就是格萨尔王。所谓格萨尔王,就是用一个故事,串联起了不同的艺术形式,进而形成了一种整体的生活氛围。格萨尔王最初是一个故事,是以说唱的方式来表演的,之后发展成为戏剧、节日乃至纪念。在青海玉树,每年赛马节期间,人们会穿着相关风格的衣服,盛装,还会举行选美活动,选出一对俊男靓女来代表格萨尔王与他的王妃。我们能够看出,格萨尔王和王妃的形象是深入人心的,正是因为他们会出现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中,包括壁画、唐卡、泥塑、铜塑、石雕、面具,以及各个寺庙中。由此可见,通过不同的艺术门类,格萨尔王的故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,进而形成了一种非遗在社区的区域性整体保护格局。
艺术在产业中聚集的典型案例,有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两个对外出口的生产核心区域,即景德镇与广州港。景德镇生产出一批瓷器,运到广州后进行再加工,以满足欧洲客户的需求,增加贵族族徽、欧洲人喜欢的人物形象等,再运往欧洲,进行了产业性或商业性的聚集。产业性聚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,可以是一个更大规模的艺术聚集的形成,进而形成一种全域旅游的格局,这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之一。我们今天去景德镇,能够看到的艺术形式绝不仅仅只有陶瓷,还包括漆艺、造纸、皮艺以及各种当代艺术表演。这是因为一个东西兴旺以后,就可以吸引来更多不同的艺术项目,即景德镇形成了一个更大规模的艺术聚集。
在这样一个后工业化时代,无论城市还是乡村,能否发展的重要支点就是是否形成了文化吸引力,也就是通过文化吸引、聚集人才与资源。一线城市的发达,正是因为凭借强大的吸引力,聚集了高端的人才与最好的资源。那么,在当今这个时代,我们要发展二三线城市,推进振兴乡村,就必须要推动吸引力的形成,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推动艺术的聚集,增加文化密度,发展文化产业。以景德镇为例,那就是依托原有的非遗项目、优秀的工作与居住环境,广泛吸引艺术工作者与游客,形成全域旅游的产业形态。
通过非遗形成产业聚集、推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还有云南的鹤庆。鹤庆县就在丽江古城的附近,有二十多个自然村,是中国著名的手工银器生产贸易区。当地有着非常美丽的自然风光,以及非常艺术化的生产生活氛围,吸引了很多艺术工作者、设计师到那里去创作、生活。当地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很大,很多人家从事手工艺生产,他们都很热情、开放,形成了一幅宜居宜业、和美乡村的景象。
可以说,鹤庆的发展优势就在于地理位置、交通条件、自然风光的优越,比如靠近丽江三义国际机场、开云下载有着非常好的山水风光等等。古时候,鹤庆人就常出去打工,主要是从事修复铁具、铜具、金银首饰等工作,久而久之形成了金属工艺的传统。但是,古代的鹤庆并没有取得什么发展成就。其金属工艺大规模发展,是在20世纪80年代。改革开放以后,相关需求得以释放,鹤庆人就靠金属工艺发了家。在学到更多手艺、拿到更多订单的条件下,他们开始陆续返乡创业。2010年以后,鹤庆的金属工艺迎来了第二次繁荣发展的时期。他们的顾客从过去的少数民族,发展到广大城市居民,开辟了高端茶具等市场。于是,从2010年至今,鹤庆的手工金属工艺市场就分为两个板块,即传统的金属工艺板块与以茶具为核心的新板块。茶具板块逐渐发展起来后,终于在2015年促成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升级,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。未来,鹤庆主要对标的就是景德镇,即完成从产业聚集到多门类艺术聚集的发展过程,从而形成创意城市和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。
简而言之,通过上文的探讨,我们可以发现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两个全新思路:一是通过非遗的分类保护,形成横向的文化传播带,进而带动其中的乡村实现共同发展;二是以某一个区域的艺术整体为基础,推动不同门类艺术的聚集,增加文化密度,进而形成全域旅游的产业形态。